我住的石灰窑路6号离学校不远,每天早上都能步行去上课。直走到街道最南端,钻到小山里转一转,出来就能看到学校了。总共只要半个多小时,走习惯之后说不定还会更快。
也就是说,我现在过着每天爬山的日子。
我住的石灰窑路6号离学校不远,每天早上都能步行去上课。直走到街道最南端,钻到小山里转一转,出来就能看到学校了。总共只要半个多小时,走习惯之后说不定还会更快。
也就是说,我现在过着每天爬山的日子。
10 月 8 号晚上,我登上了飞往德国的航班。我的旅程,就从这长达 18 个多小时的黑夜开始了。
最后半个月的时间,果然在平平淡淡中转瞬即逝。可能等不到天亮,就要去青岛了吧。
继续阅读Flying Away
是啊,只剩下半个月就要卷铺盖滚蛋了。终于连家都要成为好几年不得一见的地方了。
7月22号早上在审核部交上了签证材料,并被告知24号去大使馆录指纹。
终究没有收到来自萨尔的第二封录取信。作为实质上的最后一次申请的那次尝试,不想竟就这样杳无音信。 继续阅读错过了最漂亮的猫头鹰
回家正好四个星期了,七月已近尾声。
在我们这一级来到北外之前的那个夏天,这所学校的图书馆关闭了。图书被分散到了各个稀奇古怪的地方,比如学生浴室的楼下,比如某栋宿舍楼。
那栋带有浓厚八九十年代建筑风格的白色的图书馆,就那样大门紧闭着沉默了接近两年。
在几乎整个北外时期,我在吐槽北外时,经常都会把“连个正儿八经的图书馆都没有”拿出来说。若此时回想起当年另一所学校都会出现在录取通知书上的那座气派又舒适的图书馆,那台阶上有着金灿灿的校名的那座放着不知道几辈子才能看完的书的图书馆,感慨便又添了几分。
哪怕早出生二十年,我都极有可能不会活到狗都嫌的七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