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留意到 Google Maps 里一些餐馆的信息里冒出了一个“LGBTQ-friendly”的标签,还带着一个彩虹旗图标。这让我感觉很不对劲,觉得 Google 又在作恶了。
九月初去银行,留意到银行门上也多出了一个彩虹旗的贴纸。当时我还觉得好笑,心想这是银行们两个月后还在凑 Christopher Street Day 的热闹,还是又有什么平权活动了?
刚来慕尼黑时发现这里几乎所有 Penny 和 REWE 的入口自动门玻璃角落上贴着彩虹旗贴纸,当时还觉得蛮不错的。
同样的符号,加标签、贴贴纸的人们应该同样的出发点,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给我的印象却几乎 180° 度大转弯了。之所以是“几乎”,是因为我一直都觉得彩虹旗的颜色实在太艳了不算很好看。因为我越发觉得,这些贴纸可以传达的信息,似乎正在偏离它们原本想要的方向。
诚然,性少数群体的平权之路依然漫长,我无意否定人们为之付出的努力。我认为同样有些太过花哨的同志游行是有意义的,Glockenbachviertel 这样的街区也是有意义的:热闹的游行除了很好看很好玩,也是一个提醒所有人可以勇敢做自己的宣言;处于慕尼黑中心地带的那个街区,除了众多的同志酒吧,其他各种商铺数目同样众多:书屋,餐馆,舞厅,服装店,家具行,饰品铺——这个有着同性情侣红绿灯小人的街区,很好地传达着在日常生活中和平共处、有乐子大家一起玩的理念。
彩虹区的酒吧门上都有彩虹旗,这我也觉得没有不妥,毕竟性少数群体——正如名字里明说的——是少数,想特别招徕这一部分顾客的话,招牌得够清楚。但超市、银行、餐馆?取个钱买个菜就过到一块去了,这是拍肥皂剧吧?如果在酒吧看到俩人黏在一起,我心里会想“They’re so going to get a room LOL”,但如果是在餐馆,我大概率会想“Jeez, go get a room”。固然例子颇为老派,但我的主要观点是,甚至包括餐馆在内,单独标示出“LGBTQ-friendly”都是非必要的,哪怕是出于实实在在的好意。
如果这种非必要变得流行,我们是否会面临歧视的正当化呢?试想如果一对同性情侣在餐馆被服务生故意刁难,现在人们自然会去谴责那个服务生;但如果众多餐馆都贴着“LGBTQ-friendly”的标签而这家店没有,人们会不会反而嘲笑这对情侣脑袋不好使了呢?毕竟嘲笑甚至责难处于弱势的受害者的现象并不罕见,女孩子被强暴都怪她自己穿得太暴露什么的。
并且 LGBTQASDFVSFRDCV%W#$A^&*()PLKRERU 绝非社会上唯一的弱势群体,其他群体也有各自明确而合理的平权诉求。既然彩虹旗已经逐渐随处可见了,会不会哪天开始,各个机构和商家也会开始在门上贴 female-friendly, disabled-friendly, migrant-friendly (Eastern-Asian-friendly, Indian-friendly, Arabic-friendly, sub-Saharan-African-friendly, Latin-American-friendly) 一类的标签?如果是商铺的话,再配合各种支付方式的贴纸、各种 TripAdvisor 等媒体奖励贴纸,整扇门都漂亮起来了呢。
而如果再伴随着我所担忧的歧视合理化,有什么“特殊状况”的顾客,进店之前最好看仔细哦。或者干脆按类别分发不同颜色编号的袖章,以方便在误入 xyz-unfriendly 的店时被及时提醒。好像上个世纪有哪个国家做过差不多类似的事,历史书翻出来借鉴一下就好。
希望我只是在杞人忧天吧。
sub-Saharan-African,第一次见识到这种词。
平等又不是优待。
真到那时,我想我会挑一张贴纸也没有的店进吧。
考虑到北非国家可以归类在阿拉伯世界,就用了稍微冷门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了。
我倒是不太担心“xyz-friendly”标签会变成“xyz 群体有优待”的象征,主要还是觉得滥用会加固“那些群体毕竟就是和我们不一样”这种分裂社会的观念。至于平权诉求有时变成特权诉求的现象,又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