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夜

本周六是一年一度的博物馆之夜。前年参加过一次,一晚上逛了三家博物馆(人与自然博物馆、古代雕塑展览馆、埃及艺术博物馆(主要是为了去看 DUCKOMENTA 特展))、一间画廊(市政厅画廊)、一座教堂(St. Peter),感觉很赞。今年准备再去逛逛,还拉上了 Ph 和 V 一起。

因为不愿意买电子票(网上购票还要多收几块钱的手续费,这种瞎事大概也就只有德国人会做?),我在和朋友们碰头之前先直接去了火车站附近的古生物博物馆买纸质票。但不愧是平常只在工作日的工作时间开放的古生物博物馆,博物馆之夜下午六点开始,我五点半冒着雨到了那里只吃到了闭门羹。所幸在旁边的伦巴赫美术馆很容易地买到了票。

这俩家伙没怎么提前了解展馆信息,我就把买票时顺手拿的小册子塞给了 Ph,然后一起先往德意志博物馆的交通工具分馆去了——我建议先去这里,主要是因为提前在展馆信息里留意到了在那里和德意志博物馆本馆之间会有一个“慕尼黑滚动博物馆”(Rollendes Museum München),是载着客人在两处之间穿行的一百来辆 Oldtimer。网页上的配图是一辆黄色的小巴和一串轿车,看外观大概都是六七十年代的。这个亲自坐在老爷车里招摇过市的机会每年也就只有这么一次,似乎蛮好玩的。

结果德意志博物馆的交通馆着实是不小,各个年代的火车、有轨电车、汽车、摩托车、自行车、马车,只要是在地面上跑的交通工具,统统塞进来展出就对了。那俩人看得不亦乐乎,我也看得津津有味,但侧重点似乎不太一样就是了:他们一眼就能认出那些老爷车的这牌子那型号,评论着它们的历史、它们的创新以及和现在的型号相比有多好维修;我个肤浅的外观党则是容易留意到那些机器上的时代印记,帅气的,巧妙的,奇特的,丑了吧唧的,脑袋被门夹坏才能设计出来的。

总算逛完出来,发现外边已经排起了超~级长的一条队伍,原来都是在等着坐老爷车的。好在车子一辆接一辆,排队的速度算是快。我们坐上了一辆方头方脑的白色奥迪,车里的一切都似乎立马把我拉回了九十年代:蘑菇头形状的车门锁,车窗摇杆,没有背光的仪表盘,能放磁带的手动调频收音机,调节空调和风扇强度的滑块们,还有车顶那均匀地打着小孔的浅色皮饰!车子仪表盘的木纹内饰,也是如今这个时代早已绝种了的。我这个大叔仿佛突然又变回了坐在大表哥的桑塔纳里、晕车晕到昏天黑地的那个小屁孩。车子慢慢地沿着熟悉的街道往前开,看着窗外的景象,确实很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奇妙极了。我问司机这辆车的年岁,本来预期会听到九十年代的年份,但司机告诉我们说这辆车已经 48 岁了。在讶异之余,我在心里也跟自己打了个哈哈:所以是汽车风格从七十年代后期到二十世纪末都没什么变化,还是我成长的年代和中欧相比落后了二十年?车子在德意志博物馆旁边停下了,坐在副驾驶座上的我伸手去解安全带,欸,等等,怎么摸不到开安全带的按钮?话说安全带锁扣的结构该不会直接不一样吧,黑黢黢的看不见啊?还没等我转头跟车主求助,司机先生就直接一伸手帮我解套了:我应该不是第一个被自己拴住的了吧,哈哈哈。

虽然原本没计划着看德意志博物馆的本馆,但既然都来了,就顺着人潮一块进去看看吧。原来里边有相当大的一片展区重新布置过了,最显眼的是各种飞机,以及现代民航客机的各种切片。原来客机机身材料的厚度只有区区三五毫米诶,就算我们都知道飞机结构要尽量减轻自重,亲眼看到机舱横截面时也依然被镇惊住了。那些挂在空中的二战时期战机 Ph 大部分都认得,跟我们讲解每一架是什么时候被哪个国家拿来执行怎样的任务的。我只是觉得这架胖乎乎的像海豚,那架瘦长的像鲨鱼。海豚桑鼻尖上那个微型到绝对不会有任何用处的黄色螺旋桨大概只是装饰?鲨鱼先生基本能整个算是个载人炸弹,果然有和外形相符的凶狠呢。然后我跟 Ph 感叹了一句,二十世纪的科技进步到头来大部分都是因为世界大战的原因,也太让人伤心了吧。他说,没有战争的时候,哪国政府舍得让研究人员不用死抠成本地做项目啊。

还好据 V 所说,德意志博物馆大部分区域因为为期五年的装修处于关闭状态,不然恐怕逛到闭馆也逛不完。从博物馆出来,下一站是 Ph 从小册子上留意到的、十一点之前都有音乐演奏的 St. Markus 教堂。教堂里边平常应该有长椅吧?但这里没有,不知是被收到了哪里,有的只是站在空旷的教堂里的四位音乐家,一位中提琴,一位低音提琴,一位吉他,一位萨克斯风。听众们站着,坐在椅子上、坐垫上,躺在躺椅上,在不远不近的距离上大致围成了个ㄩ形,听着这轻松悠扬的古典乐。若是把这场景从这间在石柱上打着灯光的教堂里搬到夏日傍晚的某个公园里,大概也丝毫不显违和吧。

时间过了十一点,音乐家们奏过安可,谢幕了。我们从教堂出来,去我从来慕尼黑不久就想一睹芳容并且已经被发了一份闭门羹的古生物博物馆。一进门的第一印象有二:一、这些史前生物骨架果然气派!二、等一下,这声光效果是怎么回事?大概是因为这间博物馆属于慕尼黑大学、大学生和学者们又普遍比较……嗯……dorky 的缘故?总之大厅中央的几具大型史前爬行类和哺乳类生物骨架下边都摆上了彩色 LED 灯条,回廊里还挂了一些彩色灯球,不知藏在哪里的扬声器里还低声放着不知有没有学术参考性的恐龙叫声,一股学生公寓轰趴感扑面而来。不过轰趴感归轰趴感,里边的展品简直不要太精彩好看!且不说猛犸象、始祖鸟这些明星化石,也不论那些自然博物馆里常见的花草树木鱼鳖虾蟹三叶虫化石(某表示:这些虾化石把我看饿了,看看这个大小!),有好些化石让我眼界大开:我不记得在其他任何地方见过这么多软体动物的化石。一块小小的暗色石板上,有几只长度只有一两厘米的、形状奇特的虫虫,大概是寒武纪的生物吧(好多说明文字都是难啃的德文术语,本文盲决定直接放弃)。一条乌贼平平整整地侧卧在石板上,触足向前伸展着,简直是教科书级的标本摆放姿势,眼睛都还清晰可辨。最夸张的是竟然还有水母的化石,只是我眼拙看不出来这只水母是个什么姿态就是了,似乎是从俯视图的角度直接被压扁了?还有各种奇形怪状的菊石化石,我本以为菊石的壳都是和蜗牛一样的紧密而平整的螺旋状,但这里竟然还有仿佛嗑了药的菊石们:松松散散地绕圈的都已经得算是老实的了,有些甚至松松散散绕个几圈之后竟然决定直着往前长了,但直着长了一段之后又开始绕了个大圆弧,整个形状就古怪到不像话,只能用一个丑字形容了。并且类似形状的菊石壳又大大小小的都有,让我不禁怀疑会不会是这种菊石的每个环节其实都是和铠甲的关节处一样是活动的,整只动物也就跟犰狳一样能展开、卷起、摆造型。而造型经典的紧密螺旋形的菊石化石,又有一个直径目测得有半米的大家伙,摆在柜子里简直有点吓人。所以那些修习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学生们大概成天上个课都会从这些地方路过吧,太羡慕了!一个角落里有员工在卖化石,我当然没有错过这个好机会,五块钱买了两块,其中那块蕨类叶子化石的产地竟然还是 Saarbrücken 附近!那里以前盛产煤炭,所以算不上意外,只是因缘际会之下又和那里有了这么一个小小的交集,心中不免欢喜。逛时发现这间博物馆和同为大学附属机构也同样平日根本难逛到的地质博物馆直接相连,那俩似乎对石头们没多大的兴趣,而我几年前就已经在休假时逛过这家了,我们就没有逛这家,而是直接穿过它的走廊出去了。走到一半时留意到一扇开着的门里边看起来像是教室,探头一看,还真是,并且还有一群年轻人正在里边拎着啤酒瓶聊天呢。哈哈哈,这些学生果然是把博物馆活动当趴体办了!

时间已过半夜,我们决定榨干手里的票的价值,最后再去现代艺术陈列馆瞅瞅里边有什么莫名其妙的耐人寻味的展品。进门之后先是注意到了一个叫 Hey Alter 的临时展区,主题是探讨世代之间的对话,看了一圈印象最深的展品只有一件小雕塑,是在一面半透明的镜子前对视少女和老妪,老妪呐喊着伸出手,穿过了玻璃。其他大部分展品与其说是“时代间的对话”,倒不如说是“艺术家眼里的老头和老太”。还有一面访客互动墙,墙上有几个问题,我们去的时候已经被先前的访客们贴了不少各自的答案了。眼睛瞥过去的时候正巧看到“你认为一个人什么时候就算老了”一问下边的一张便利贴上写着“用 Facebook 的时候”,不禁笑出了声。在那之后又逛到了设计展区,我这个对当代设计一窍不通的莽夫只觉得刚进展区的那些家具大概得算是包豪斯风格的,但不敢确定,仔细看看文字介绍,欸,瞎猫碰见死耗子了,心里偷偷得意了一下。走马观花地逛着,越逛越觉得似乎是在逛宜家……只是这宜家还远没逛完呢,就连同其他顾客访客一块被要求原路返回:已经一点,闭馆了。

Ph 要坐的早班火车要等到五点多,我们就找了一家酒吧打发时间去了。去的是 Theresienwiese 附近一家:里边的装饰走的是略微有点老派的风格,客人不算多(毕竟是下半夜了),柔和的灯光和音量不算吵的爵士音乐都恰到好处,酒也是价格公道又好喝,我们一致认为这是找到了个好地方。

所以这次又是三座博物馆、一座教堂、一座美术馆。但愿在未来能看到这个活动把时间延长成通宵,不然动辄就是九十来处展馆和活动,都体验一遍的话得到猴年马月啊……(众博物馆:平时又不是不开门,也没见你来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