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

亲戚家的一个小姑娘,小我几岁,去年秋天刚去上大学。年前在抠抠上加了我。从那以后,不管我在抠抠空间里发布什么,她都要跑过来点赞。有一次我说,你怎么什么都要赞啊,那个按钮又不是“已阅”。她说习惯了,点赞专业户。

前几天她又注册了个抠抠号,又把我加上了。结果在我贴到网上臭显摆的手机+数据线+耳机+移动电源全系列蓝色诺基亚的照片下边,冒出了这小孩俩抠抠号点的俩赞,还要评论一句“好赞!”

当时就想掀桌。干嘛不去再注册三十个号,一个人给我来上三十二个赞?于是去解除了和一个号的好友关系,本来一个就够我受的了。

肥猪流的头像,恐怕自己都不认识要怎么念的用户名,打字爱莫名其妙地加空格(就跟某人爱莫名其妙地用不闭合的括号一样,以及这种见到赞就忍不住要去点的习惯。这帮后生们,我真的理解不了。

有时候觉得,自己已经好老了。

医院

同学生病住院了。因为是很好的朋友,也因为是放假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每天跑过去探望。

同一间病房里有一个老先生,似乎超级喜欢在醒着的时候使唤护士(也把我叫得团团转。昨天猜我是越南人,囧。然后今天又跟我讲菲律宾和日本什么的,老大爷啊我连发音清楚的德语都听不太懂你这是在说啥啊!)还好今天朋友状态已经很不错了,我们直接跑到楼上的咖啡厅里聊天去了。朋友中间下楼回病房一趟,回来告诉我说回去只见这老头一身是血,因为不知为何把胳膊上固定的多次性的那种输液针头硬扯下来了,吓得他一溜跑去叫护士。

不知是因为德国中年一代普遍没有和中国同龄人那么多兄弟姊妹的原因,还是这边的护士的确会提供各方面的照顾的原因,这位老先生大部分时间里是没有亲戚朋友陪在旁边看护的。对我而言,把这么一个年龄怎么看也得七八十岁,脑袋说实话似乎也不是很清醒的人扔在医院里自己躺着,是一件不太好理解的事情。毕竟从小到大,在医院里看到的景象,都是老头老太太的病床边,或立或坐或躺着至少一位亲人,脸上最多挂着一丝关切、焦虑或者愁苦。

大概还是因为在我所见的国内医院里,生活起居方面的帮助,以及比拔节的竹笋长得还快的账单,都还离不开病患的家属吧。

然而在这个想要一杯水都可以叫护士、医疗保险下的住院每天只要十块钱的国家里,病人们真的完全可以不用麻烦家人和朋友么?

我试图不去想他们会不会觉得好孤单。说给朋友听,但我觉得他恐怕不会明白。

有时候觉得,自己比原先认为得还要中国。

圈子

今天在公交站等车回家,遇见三个也在猫头鹰大学念书的中国人。一个在外实习了半年多回来,另两个来接他。因为见过其中一个几次也说过话,就和他们聊了起来。

他们人都挺好,也都住在“都歪了”村,聊了一路他们说以后有机会一起玩,回来我也在脸书上找到了其中一个加了朋友。

同一个国家的人在国外,很容易形成属于自己的圈子。我的几个好朋友,大都认识很多自己国家的人。这次不幸生病的朋友,还好认识本国的医生,整个就医过程简单了好多(虽然我感觉医学名词在整个西方世界都差不多啦)。这次和这几个老乡聊了没多久,也得到了很有帮助的信息(我见到就犯憷的那位人很好但课程里基本全是公式的教授,他的求职推荐信在整个德国都是沉甸甸相当有分量的)。多认识一些本国同胞,终归是有好处的。

只是,只是我这种社交能力属于残废、好友圈子从来只能容下几个人的家伙,只怕会因为中国圈子里人脉的展开,慢慢疏远现在的这些外国朋友。

一样的中国人的面孔。一样的中国人的语言。一样的中国人的想法。人以类聚,我这个至今还游离在这个圈子之外的异类目前的回避态度,是不是愚蠢和徒劳?

如果最后更愿意和国内同胞们去喝啤酒聊天的话,如果最后更愿意和国内同胞去一起旅行的话,如果最后不管遇到什么欢乐和烦恼都更愿意和国内同胞分享的话……

生活会更容易的吧。语言,文化,生活,方方面面的不方便都会少很多。

只不过,这不是可耻的叛徒么?这更容易的生活所需的代价,实在太高。

热情的同胞们啊,抱歉。我这异类,到最后恐怕也不会很好地融入到你们的圈子里。抱歉。抱歉。

有时候觉得,自己的确不近人情。

《沟》上有3条评论

发表评论